装备是影响角色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会打造装备才能勇闯九州,然后成为九州强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对装备进行后期打造和升级。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共鸣 1、装备共鸣通过消耗修为与铜锱,强化装备基础属性。 2、切换装备时可自动免费继承同部位装备的共鸣值。最好尽早开始装备共鸣。 3、切换装备时,如果两件装备均带有共鸣值,则身上装备可以获得两者共鸣值总和。 4、带有共鸣值的装备无法分解/复刻等消耗性操作,以防止误操作造成铜锱/修为损失。 5、评分越高的装备共鸣等级上限越高,基础属性可以获得“当前共鸣等级”*“属性成长率”的加成。 噬魂 1、 装备噬魂可将各种属性的魂石封印后获得其属性。 2、 每次封印魂石需要消耗剑符,剑符可以通过九州秘方生产或者摆摊购买。 3、 魂石分为蓝色,红色,黄色三种,分别对应装备上的蓝色/红色/黄色魂孔。颜色相同才能进行封印。 4、 切换装备时,如果魂孔颜色合适,魂石可选择自动免费继承到新装备中。如果魂孔颜色不合适,魂石自动返回包裹中。 5、 已封印的魂石可通过吞噬其它魂石进行升级,获得更强的属性。 6、部分高级魂石升到较高等级时,需要吞噬同名的魂石才能突破等级上限,继续升级。 7、已封印的魂石可以直接卸下放到包裹中,不会对魂石造成任何损失。 8、魂石一旦被使用,就无法摆摊交易。 魂印 1、装备魂印可消耗魂印书获得其记载的各种咒印特技。 2、切换装备时,可选择自动免费继承咒印效果。 3、部分魂印书满足使用部位和职业的要求时才能使用。 4、部分有随机数值的魂印书,再次使用可以刷新数值。可选择使用新效果或者保留原效果。 5、同个部位使用不同的魂印书,会替换原来的咒印效果 6、未获得的魂印书可在选择魂印书界面查看效果和获取方式。 淬炼 1、装备淬炼通过消耗淬炼材料,激活或刷新隐藏的淬炼属性。 2、切换装备时,如果新装备评分比原装备高或者相等,可选择自动免费继承淬炼属性。 3、切换装备时,如果新装备已有淬炼属性,则无法进行继承。 4、每次淬炼都会刷新属性种类与大小,可以选择使用新属性或者保留原属性。 5、部分高级装备拥有两条淬炼属性,需要消耗两种材料分别进行淬炼。两条属性的淬炼是独立的,互不影响。 6、第二条淬炼属性每次淬炼都可以提升出现最大值的概率。 装备进化 1、部分特殊的装备可以通过装备进化,变成属性更加强大的新装备。 2、旧装备的共鸣值,淬炼属性,魂石,咒印效果,均可自动免费继承到新装备中。 3、所有可进化的装备可在“进化预览”中查看。 4、如果自身等级未达到进化目标装备的使用等级要求,则暂时无法进化。以防止进化后的装备无法使用。

牧云
“牧云”是出自《诗经》中的《小雅·牧竖》一篇。《小雅·牧竖》是《诗经》中的一篇古代乐府诗歌,描述了一个牧童与牛羊相伴的情景。其中的一句诗句提到了“牧云”。以下是《小雅·牧竖》中关于“牧云”的原文:牧彼有苌,牛羊之畜。何斯迈焉?言笑晏晏。牧彼有衢,牛羊之喈。何斯瞻焉?言笑黾黾。牧彼有泽,牛羊之涖。何斯观焉?言笑晖晖。牧彼山川,维禹甸之。岂不尔思?畏我后稷之。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展示了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九州
九州中国传说中的中原行政区划。起于春秋、战国时代,说法不一。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夏禹治水后所划分,州名未有定说。《尚书·禹贡》九州为: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 吕氏春秋·有始览 》有幽州 ,无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有幽、并州,无徐、梁州;《尔雅·释地》有幽、营州 ,无青 、梁州 。东汉班固《 汉书·地理志》始以《周礼》九州为周制;三国魏孙炎以《尔雅》九州为殷制;后世经学家合称为三代九州。实际上九州都只是当时学者各就其所知所划分的九个地理区域。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另外 ,中国古称为赤县神州 ,与神州等同的州有九个,称大九州,以别于中国之内的九州 。大九州指神州 、次州、戒州、弇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扬州。
中国古代的“九州”: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
豫、梁、雍九州。
1 、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
2 、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
3 、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
4 、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
5 、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
6 、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
7 、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
8 、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
9 、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九州的传说和现实
在中国会面家的经典著作《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一开始就写道:“禹铺土,随山 刊木,奠高山、大川。”意思是说,在洪水横流以后,大禹一面规划治水,一面根据名山大川的分布重新划定区域。接着列出的九个单位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就是九州。
在另一篇《舜典》中,又提到在尧、舜时,“肇十有二州”。“肇”是开始的意思。对 这句话,西汉的学者谷永和东汉初的学者班固解释为:在尧的时候遭到洪水,全国被大水分 割为十二部分。但东汉末年的马融的说法是:舜在大禹治水之后,从禹所划分的九州中又分出幽州、并州、和营州三个单位,因而总共有了十二个州。这一说法获得后世多数学者的赞同。
从未实行过的九州制
由于这些记载都出于儒家经典,又得到后世众多学者的肯定,所以从西汉以来就成为不可动摇的定论,几乎没有人表示怀疑。人们一般都认为,从大禹治水开始就有了九州这样的政区,以后又演变为十二州。直到一些在叙述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历史时,往往还要从九州讲起,似乎这是历史事实。
由于全国就分为九州,所以九州又一直被当作全国、“天下”的代名词。如南宋诗人陆 游《示儿》诗中的名句“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是取这样的用意;晚清诗人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一句也是如此。
五四运动以后,学者们向儒家经典提出了挑战。经过反复的争论和研究,历史学界已经把这传统的九州说推翻了。《禹贡》中的记载并不是历史事实,九州也不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
《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期人的作品。具体的证据很多,最主要 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有的地名和水名甚至要到战国 后期才出现,如果真是大禹所作,他岂能未卜先知?而且在《尚书》各篇中,《禹贡》的语言照理应比出现在它以后的《盘庚》(记录商朝中期的君主盘庚迁都事)等篇难懂,事实恰恰相反;这也只能说明《禹贡》问世的时间较晚。
《禹贡》所讲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至多只有传说的价值。到目前为止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还只能证实商朝的历史。近年来在河南等地发现的一些文化址,一些学者认为就是属于夏朝。如果这一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和普遍的承认,那末夏朝的主要统治区应该在今河南一带,与文献记载传说中的夏都不超出今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的范围是一致的。而《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至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岭一带,西至陇东高原;至于具体涉及的理内容更广;当然不可能是夏朝的事实。
现有的研究成果足以证明,不仅传说中的大禹时代还不可能有什么行政区划,就是商朝和更后的西周时代也还没有出现行政区划。既然《禹贡》是战国后期的产物,那么九州制是不是当时的制度呢?也不是。大家知道,到战国后期,周天子的权力早已荡然无存,而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各自为政,又有谁有这样的权威能制定并且实行包括各国的疆域在内的行政区划呢?
可见,九州制只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一种政治理想。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却没有在郡以上设立州。到了公元前二世末,也就是在《禹贡》问世的一二百年以后的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除首都附近的七个郡级单位以外政区分属于十三部,即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趾、朔方;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巡察境内的地方官和豪强地主;称为十三刺史部, 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但那时的州还是一种监察区,而且这十一个以州命名的单位中没有《禹贡》九州中的梁州和雍州,增加了凉州、益州、并州和幽州。在公元1世纪后的东汉,州才成为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域。朔方并入了并州,加上管辖首都一带的司隶校尉部,总数仍为十三。由于交趾改称交州,以州命名的单位就有了十二个,也不是九个。东汉末年曹操曾想按九州来重划政区,却没有成功;从此再也没有人作过这样的尝试。从这一角度来讲,九州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