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到南京高淳区法院直播间的网友,大概都忍不住点了进去——镜头里穿制服的法官,正举着一只绑着草绳的大螃蟹,语速轻快地说:“看这膏黄,轻轻一掰就流出来,都是刚捞的新鲜货。”有人在评论区发问号:“法官这是转行做主播了?”更多人抱着好奇往下看,直到听见法官补了一句:“这些螃蟹卖的钱,全要打进法院专户,用来还债务人的欠款。”

原来这场“不一样的直播”,是高淳区法院的“司法变卖新尝试”。10月31日晚的直播间里,没有滤镜,没有“家人们冲”的喊麦,只有法官坐在堆满螃蟹的桌子前,一边展示蟹壳的硬度,一边讲背后的故事:某起执行案件里,债务人是做水产生意的,攒了一批螃蟹却没销路,想还债但“生鲜放不得”。执行团队一商量,干脆自己当“主播”,把螃蟹直接卖给网友——既能快速变现,也能让债务人的“诚信”被看见。

“昨晚下的单,今早已经在打包了。”参与直播的工作人员说,从联系货源到写直播词,执行法官这几天全在加班,“怕网友误会,我们一开始就把‘钱的去向’说清楚了:每一笔订单的钱,都直接进法院账户,之后按流程给债权人打过去。”至于为什么选直播?“生鲜讲究‘鲜’,线下变卖慢,直播能更快找到买家。”

消息传开后,网友的讨论里藏着各种情绪:有人觉得“新奇”,说“第一次见法官带货,居然有点可爱”;有人点赞“这才是有温度的执行”——毕竟比起“把东西拍了抵债”,帮债务人“把货卖了还债”,更像给“想还钱的人”留了条路;也有网友问“合规吗?”,院方回应得很干脆:“整个过程都按司法变卖的规矩来,每一步都有记录。”

其实在这场直播之前,高淳区法院的执行团队已经试过不少“跨界”:帮农民工要工资时,去工地蹲过点;帮小商户变现时,联系过本地超市。但“直播卖螃蟹”还是头一回——不是为了“博眼球”,是为了“解决问题”。就像有网友留言说的:“法官不是‘铁面无私’的符号,他们也会想‘怎么帮人把债还了,还能让他继续过日子’。”

至于会不会再做这样的直播?工作人员说“暂时没计划”,但这场直播的意义,早就超过了“卖螃蟹”本身:它让网友看见,执行不是“冷冰冰的拍卖”,也可以是“帮人找销路”;司法不是“一刀切”的规矩,也可以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就像直播间里法官说的那句话:“我们要的不是‘把人逼到绝路’,是‘让该还的钱还上,让想重新开始的人能站起来’。”

早上刷到“螃蟹打包发货”的视频,有人评论:“原来法官的‘温柔’,藏在加班写的直播脚本里,藏在举着螃蟹的笑容里,藏在‘每一分钱都要用到还债上’的坚持里。”这句话,大概就是这场“特殊直播”最暖的注脚。

法官帮债务人直播卖螃蟹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