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周女士最近差点踩坑——体检查出3厘米肌瘤,怕手术的她刷到“穴位贴一贴消瘤”的广告,看着评论区“贴了一个月肌瘤缩小”的截图差点下单,直到翻到一条追评:“贴了红肿过敏,所谓中药成分就是小钢珠压穴位,根本没效果!”才惊醒:这些宣称“不手术治肌瘤”的产品,可能藏着违规陷阱。
周女士的犹豫,恰恰击中了商家的“精准靶心”——瞄准女性对肌瘤的焦虑,用“中药成分”“医用级”“进口技术”包装普通医疗器械,宣称能“缩小甚至消除肌瘤”,实则藏着多重违规套路。
“中药贴”实为一类器械,成分宣称涉嫌混淆属性记者调查发现,多款主打“中药消瘤”的贴剂,本质是一类医疗器械“穴位压力刺激贴”。比如某平台“五心大药房旗舰店”的“宫瘤清穴位贴”,客服反复强调“纯中药配方,针对肌瘤”,但国家药监局备案信息显示,其成分仅为“远红外陶瓷粉、丙烯酸压敏胶、水刺无纺布”,无任何中药成分;另一款“宫大夫穴位贴敷治疗贴”,客服称含“附子、当归、川芎”等中药,但备案明确标注“不含药理学、免疫学成分,仅通过外力刺激穴位”。
“一类医疗器械不能添加中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唐志坚明确,医疗器械的核心是“物理作用”,若添加中药,就不再属于器械范畴,需按药品管理。商家用“中药贴”包装,实则混淆产品属性,误导消费者认为“更有效、更安全”。
“四盒消3厘米肌瘤”是噱头,超范围宣传涉嫌违法比成分更离谱的是功效夸大。“宫大夫旗舰店”的直播里,主播拍着胸脯说:“3厘米以内肌瘤拍两盒,3厘米以上拍四盒,贴完就能看到明显缩小!”某“孝目标旗舰店”的“肌瘤贴”更宣称“一贴消瘤,当晚脱落,包根治”,甚至配了“肌瘤脱落”的虚假图片。
但消费者的真实反馈却截然相反:有用户晒出“贴了三天皮肤红肿”的照片,评论“所谓穴位压力就是个小钢珠,根本压不准”;还有人吐槽“售后天天发优惠套餐,像传销一样催着买”。
“穴位贴最多缓解局部不适,不可能消瘤!”唐志坚强调,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物理刺激穴位能缩小或消除肌瘤。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补充:“一类医疗器械的备案功效是‘刺激穴位’,宣称‘消瘤’属于超范围宣传,违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日本制”实为国内代工,进口噱头藏欺诈除了“中药”,“进口”也是常用营销套路。比如“本桑医学研究旗舰店”的“远红外穴位治疗贴”,宣称“日本技术,200%清宫瘤”,包装印着日文,还配了“日本专家研发”的图片。但消费者晒出的包装显示,生产企业是贵州苗百通药业,备案号为“黔东南械备20240372”——客服承认“原料进口,国内组装”,但企查查信息显示,“本桑制药”是湖南某公司的商标,该公司曾因“虚假宣传进口关联”被罚123万余元。
“这是欺诈性营销!”邓勇指出,用“日本制”包装国内产品,目的是靠“进口”增强可信度,实则误导消费者为“虚假溢价”买单。
专家提醒:肌瘤不用怕,别信“不手术消瘤”“80%的女性都有肌瘤,真的不用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白文说,只要肌瘤直径小于5厘米、无月经增多、腹痛等症状,定期复查即可。就算需要干预,目前也没有“一贴消瘤”的方法——她曾接诊一位6厘米肌瘤患者,通过针灸加中药调理3个月,肌瘤缩小到5厘米以下,但因压力大再次长大,最终还是接受了手术。
“调整情绪比贴剂有用100倍!”白文强调,肌瘤的生长与激素、情绪密切相关,规律作息、减少压力比相信“虚假宣传”更有效。“那些宣称‘包根治’的产品,不是违规就是人,真有问题要找正规医院。”
周女士后来去医院复查,医生说她的肌瘤生长缓慢,无需治疗,只要每半年做一次B超就行。她删了收藏的“消瘤贴”链接,感慨:“原来最有效的‘消瘤方’,是别自己吓自己。”
针对这些违规产品,市场监管部门已在行动——湖南某公司因“虚假宣传进口关联、超范围功效”被罚,多个平台也下架了问题产品。但更重要的是,女性要放下对肌瘤的焦虑:它不是“洪水猛兽”,别让“不手术消瘤”的噱头,钻了“怕麻烦”的空子。
